又到了一年一度采购年货的时候。
这两年,各大博物馆纷纷推出“文创年货”。那些品类从青铜器到书画,年代从石器时代到宋元明清,形形色色以前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宝贝”,摇身一变为既有新意又有文化的年货,立刻受到大众尤其是年轻人的喜爱,成了年货清单上的新宠。
不过,也别只顾着新鲜好看,其实每一款“文物年货”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今天就来好好跟大家聊一聊。
(资料图)
五帝书五福
“天下第一福”里的福寿双全
过年贴“福”是中国人的传统民俗,有的地方还会把“福”倒过来贴,意为福来到。南宋周必大《玉堂杂记》中就有记载:“除日,更春帖、柱联、门额,于堂轩楣枋贴福、禄、寿、一财二喜等字。”可见早在南宋时就出现了过年题写或贴福、禄、寿、喜、财的斗方了。
顺势应景,故宫博物院推出了“兔年福桶”春联礼盒,里面包含了四十三件年货,包括对联、福字、窗花、兔子年画、门神、财神等,一应俱全。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数“五福盈门·五帝书五福”,包含了康熙、雍正、乾隆等五帝御笔“福”字。
在中国的文化里,“福”代表福气、福运、幸福,与一切美好的愿望息息相关。
“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神祖)保佑。从河南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福”是双手虔诚地捧着酒坛(酉)敬神(示)的形象,是用“手”“酒”“示”三个部分组合成的会意字,原是以酒敬神,祈求福佑、福备(万事顺遂)的意思。
后来,经历金文、小篆、隶书等的演变成发展成现在“示”字旁,“一”“口”“田”的写法,古人有讲“一人有其田,不愁吃和穿”是为福。
正是由于福文化的源远流长,我们的历史文物中与“福”有关的也是数不胜数,其中就有出现在故宫“兔年福桶”里,被称为“天下第一福”的康熙帝御笔“福”字。
之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福”,除了书写者身份至尊外,还因为其中蕴含着无穷奥妙和无限祝福。
仔细观看,可以发现,此福字右半部正好是王羲之“寿”字的写法,成为现存历代墨宝中惟一把福、寿写在一起的福字,被称为“福中有寿,福寿双全”。
更让人叫绝的是,此福与民间称作“衣禄全、一口田”的福字截然不同,其间包括了多个汉字。右上角的笔画像“多”,下边为“田”,左半边似“子”和“才”字,右半边又像“寿”字,整个福字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是古往今来独一无二的五福合一“福”字。其中的“田”字尚未封口,因此是鸿福无边之福。又因整体上字形窄而狭长,民间又称之“长瘦(寿)福”。
其实,康熙御笔的这一“福”字背后,还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话说,康熙十二年,正当康熙为祖母孝庄太后准备六十大寿时,孝庄太后突然病倒,宫中的御医看了个遍,也无从治起。
眼看着太后身体越来越差,有臣子提到,古代有真命天子心诚请福续寿的记载。康熙心中一动,于是提前戒斋沐浴三日,提笔写就一个“福”字,并加盖“康熙御笔之宝”印玺,送给了孝庄太后。
没想到,收到福字后孝庄太后竟奇迹般地好了。她在感念康熙孝心的同时,命人将这个“福”字刻在石碑上,于是就有了著名的福字碑。
如今,这座“福”字碑位于北京恭王府花园中央的一个假山山洞内,据说是取“福照全园”的美好寓意,属恭王府的镇府之宝。
另外,在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兔年福桶”春联礼盒中,所含的春联也是有讲究的——
上联:五色云中春正丽;下联:万年枝上日初长。
这副对联,出自于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等人绘制的《弘历雪景行乐图》。《弘历雪景行乐图》描绘了乾隆皇帝弘历在新年之初与子女团聚的家庭气氛,全图在焦点透视中显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表达了辞旧迎新之时,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表现传统孝道的家庆图。
清·郎世宁等《弘历雪景行乐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
敦煌三兔满愿灯
三兔共耳,前“兔”一片光明
传统中,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今年是兔年,敦煌研究院借此推出“三兔满愿DIY灯笼”文创,兼具趣味性与文化底蕴,让体验者在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魅力的同时也能在手工创作中释放压力。
这一文创的灵感来源自敦煌莫高窟407窟窟顶的三兔莲花藻井,“兔”与“途”同音,预示前途可期。三兔追逐,代表了共赴一处的同心向往。
作为敦煌壁画中的标志性符号,这幅著名的“三兔藻井图”疏密相间、造型生动,整个图案看起来生动活泼,充满生机,是敦煌莫高窟藻井画中的精品。
图中绘制数层八瓣大莲花,莲花的四周云气纵横,八身飞天游于其中。最为奇特的是八瓣莲花正中,古代画工巧妙地将每只兔子的两只耳朵中的一只重叠,看似三只兔子只有三只耳朵,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每只兔子都有两只耳朵。三只耳朵组成等边三角形,表现了三兔活跃奔跑时的神态。而莲心奔跑的兔子和莲心外飞翔的飞天与飘旋的天花方向一致,仿佛连静止的莲花也在旋转。
值得一提的是,莫高窟现存有“三兔共耳”图案的洞窟18个,而在东西方的宗教绘画和装饰中,类似的图案也广泛出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极具神秘的视觉符号,同时也被认为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符号。
斯瓦特塞杜沙里夫遗址出土约四五世纪陶塑浮雕
关于三兔共耳图像的起源有种种猜测,据此研究者也赋予其种种象征意涵。其中“三世轮回说”里提到,三只兔子耳朵连在一起,朝同一方向奔跑,代表“前世”“今生”“来世”,寓意无限循环,有因果轮回之意。
至于这三只兔子为什么会跑这么远呢?
有观点认为:一千多年前,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将中原腹地与中亚、西亚,地中海各国连接起来,除了商品之外,宗教与思想也随着这条丝路古道传播开来。也许,正是这样,三只兔子才落户如此广泛。
鹰形金冠——卧香炉
来自鄂尔多斯草原的袅袅香烟
除了挂灯笼,古代中国人新年中也常常会有焚香祈福的习惯,鄂尔多斯博物馆打造的卧香炉以镇馆之宝“鹰顶金冠饰”为灵感,创新制作而成。
“鹰顶金冠饰”是迄今所见唯一的胡冠,也是匈奴文物最有代表性的稀世珍品。该卧香炉的鹰顶部分还原文物精美造型及纹饰,底托采用流线型设计,金冠鹰顶和底托部分巧妙结合,既实用又独具美感。
作为中国北方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鄂尔多斯南过长城,三面环黄河,是连接中原与北方草原的重要通道,亦是农耕与游牧文化碰撞的交融地。也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文化交流碰撞下,鄂尔多斯地区的贵金属制品以实用性强、体量小、动物装饰题材为特点,成为中国众多文明色彩中尤为独特的一抹。
1972年冬,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阿鲁柴登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匈奴金银器共计200多件,是两千年以前匈奴王的遗物,鹰顶金冠饰是这批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战国·鹰顶金冠饰
内蒙古博物馆
这件重1394克、体积不大的冠饰,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
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有一只呈俯视状展翅欲飞的雄鹰,鹰的翅膀呈微波状,完美呈现了其展翅飞翔时的受力情形。鹰喙呈内钩状,是制作者极力突出的部位,以表现其凶猛。鹰的身体是黄金制造,而脖子和头部则是两块绿松石细致拼接而成。半球体上,4只狼正在咬斗4只盘角羊。整个冠饰展现了雄鹰俯瞰狼羊咬斗的场景。
金冠带由上下两个黄金圈组合而成。主题纹饰为绳索纹,上圈仅半圈,两头卧虎造型,用销子卡入下圈,销接方式很有特色。下圈造型与上圈相似,但是完整的圆形,由两个半圆对接而成。接口处恰在耳部上方,制作者在此设计了盘角羊和卧马相遇图,巧妙地将接口隐藏了起来,也很方便佩戴。在整个金冠带上,虎张口露齿,羊巨角盘卷,马低首伏卧,极具风格。
这件战国时期的鹰顶金冠饰,被誉为“草原瑰宝”。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贵族金冠饰,它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北方民族精湛的贵金属工艺水平,也见证着“胡服骑射”带来的汉匈文化交融。
“天工之物”明信片套装
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春节少不了要拜年,一开始拜年主要在家庭成员内部进行,唐代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一种具有社交意义的礼仪行为,由名帖演变而来的拜年贴也随之出现。宋代,拜年帖盛行,称为“手刺”“门刺”,明清则称为“寸褚”“红单”,帖上不仅印有送者的姓名、地址,还写上了新年快乐等祝福语。简单地说,这就是早期的贺年卡。
江西省博物馆应时推出 “天工之物”明信片套装,过年时把祝福语写在上面送给亲朋好友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此套装内含五张手绘插画风明信片,对应五件具有馆藏特色的精品文物,分别是: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商代鹿耳四足青铜甗(yǎn)、南宋吉州窑彩绘跃鹿卷草纹瓶、明代楼阁式金簪和清代绿釉镂雕球形带座香薰。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特色。
1989年9月,赣江边村民挖沙的铁铲无意中搅动了沉睡3000多年的遗物,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遗存横空出世。出土的1300多件遗物中有青铜器、玉器、陶器和原始瓷器,震撼了考古界,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堆之后又一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最让世人瞠目的是那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器,其数量之多、品类之全、造型之奇、纹饰之美、铸工之巧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套明信片上,就有两件宝贝来自于此。
其中明信片上这只立于山巅的老虎,原型为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是目前存世最大的先秦青铜虎。它体型庞大,造型奇特,虎首平视,口张露齿,獠牙尖长,双目圆凸,两耳竖张,背伏小鸟,腹部略垂,腹空无底,双尾曲卷,呈伏蹲欲纵之姿,工艺细腻,形象生动,将虎的神性和人对虎的崇尚表现到极致,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春节期间,一家人围坐一起吃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那在古代,人们是用什么器皿进行烹饪的呢?先秦时期人们发明一种蒸煮厨具叫做甗(yǎn),类似于现代的蒸锅。
不过明信片上这口“大锅”显然不是用来蒸饭蒸馒头的,它叫商代鹿耳四足青铜甗,为存世最大的青铜甗,有“甗王”之誉。从明信片上“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的字样也可看出,它应该是一件祭祀用品。其四足的设立独一无二,增加了甗的稳定性 ,也增添了器物的庄重感。耳上立鹿,灵动传神,表现出独特的地域青铜文化,除耳上立鹿之外,器体一次浑铸成形,体现了南方商代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
南宋吉州窑彩绘跃鹿卷草纹瓶作为南宋吉州窑的代表,也登上了明信片。
吉州窑古窑包遗址群,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窑遗址群之一,其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窑变釉纹、釉下彩绘等产品,被多个国家当作国宝收藏。
这只跃鹿卷草纹瓶腹稍扁近葫芦形,矮圈足。主题纹饰在腹部,用两面对称开光手法,瓶身绘制奔鹿和芳草。外绕卷叶纹,颈部饰重复回纹,上下各以带状弦纹相隔。全器白地彩绘,器底和器内无釉,口内有釉,米白色胎。在传统文化中“鹿”谐音为“禄”,在宋瓷风雅中不掩世俗,雅俗共生。
明代楼阁式金簪作为入选的文物之一,可谓十分吸睛。常见的金簪一般都是以吉祥、富贵意义的龙凤造型为主。除此之外,花朵枝条等植物纹样也在首饰中广泛运用。出土于江西南城县益庄王墓的一组金簪却以楼阁人物为主题,颇为少见,被称为400年前首饰界的顶流。
这组金簪为明代益庄王朱厚烨送其继妃万氏之物,整体造型以益庄王的王府建筑为模板。明信片上选中的这支金簪,文物原型由一亭一阁并联组成,周围辅以花草栏杆装饰,底部祥云元素与簪结合的恰到好处,在方寸天地之内,营造出众多奇妙之景,十分精巧美观,令人叹为观止。
最后一张明信片上,被一条金龙环绕的,乃是清代绿釉镂雕球形带座香薰。香薰上为球体, 面施绿釉,下有乌金釉底座,袅袅清香,芳馨沁人。球体以菱花带纹分隔为上下两层,各镂雕四朵轮花,形如四个开光,开光之间也镂空轮花。造型小巧,胎体极薄,采用镂空与贴塑结合,制作颇难,不可多得。
“罐语千年”暖水袋
“彩陶王”跨越4000年带来的温暖
让古时彩陶瓶的盛水功能跨越时空,以现代暖水袋的形式来呈现,这不失为文创中的一种巧思。同样,相信这样的暖水袋也能在新春时节,给家人带来更多的温暖。
甘肃省博物馆以馆藏陶器“涡纹彩陶瓮”打造的“罐语千年”暖水袋,在一众文创中脱颖而出。设计保留了彩陶的外形和纹理,真正展现了“让文物贴近生活”的文创意义。彩陶纹整齐排列,既有千年沉睡的寂静,又极具生命苏醒般的律动。它以“古物今用”、新颖独特的设计巧思获得了大众的青睐。
你知道吗,这件“涡纹彩陶瓮”有“彩陶王”的美誉。
1974年,该陶瓮出土于永登县蒋家坪遗址,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也是目前考古发掘出土最大的彩陶,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它高52.5厘米,口径19.7厘米。泥质为红陶,在腹部靠下位置对称有两个小耳。整体为红、黑彩,在器身处绘制了两列连续旋涡纹,上列4个,下列6个,腹下部黑彩绘垂弧纹。其瑰丽大方的图案与魁伟丰满的器形相结合,表现出雍容华贵的气度。
仔细来看,这件陶瓮身上有着画笔流畅、圆圈状的涡纹。四大圈纹是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最主要的纹饰之一,由半山类型涡纹演变而来。其实,涡纹是古人对生命之源,也就是水的描绘,四大圈纹组成的宽带纹是马厂类型最典型、最广泛应用的彩陶装饰图案。
马家窑文化时期·涡纹彩陶瓮
甘肃省博物馆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实习生 王宁
Copyright 2015-2022 欧洲动漫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3 联系邮箱: 58 55 97 3@qq.com